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(以下簡稱勞安所) 與國際高空車操作人員訓練機構 IPAF(International Powered Access Federation)合作,完成國內高揚程高空工作車種子人員培訓及取得國際證照,讓國內高揚程高空工作車操作接軌國際水準。
高空工作車主要作為乘載作業人員於高處作業,據統計,近10年高空工作車事故累積發生計30餘件,屬於高風險機械設備器具之一,災害類型有墜落、被夾被捲、被撞及交通事故等,事故原因以人員未具備操作資格、未確實使用安全防護具及未落實作業計畫等居多,因此加強人員操作訓練是改善高空工作車作業安全的重點事項,依據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128-9條規定「雇主對於高空工作車,應指派經特殊作業安全衛生教育訓練人員操作」,目前國內高空工作車人員訓練的機具及相關教材,係以距離地面10米的訓練高度為主,這個高度符合現行大部分業者常用的高度。
隨著國內產業發展,大型建物、廠房或公共設施的高度及作業方式變得更加嚴苛與複雜,例如:陸域風機維修、離岸風機基樁製造、10層以上建物或電力系統維護等場域,所在的作業高度往往高於40米(甚至有達百米左右),雖然目前受訓合格高空工作車人員未被禁止在這樣的高空場域工作,但操作人員職能是否能足以勝任恐存有疑慮。
勞安所為提升國內高揚程高空工作車作業安全,並逐步強化產業在特殊場域的作業需求,如離岸風電產業之技術在地化及國際競爭力,於去(113)年底與國際高空車操作人員訓練機構 IPAF(International Powered Access Federation)合作,首次將國際高空車操作人員訓練課程引進國內,完成國內首次國際高空工作車專業培訓班試辦,建立培訓中文化專業教材,培訓場地及場地設施亦經國際授權認可,首批受訓學員19人中,共16人完成課程並通過考核,合格人員獲得 IPAF證照並登錄於 IPAF 合格人員名錄,持證人員可於多個國家直接操作高空工作車。
本次培訓具有六大效益包括:
一、降低職災發生機率:操作人員透過專業訓練,除降低高空作業風險外,間接減少醫療支出、保險理賠及停工損失。
二、提升操作人員人力資本:具備IPAF國際證照提高操作人員跨國就業彈性與薪資水準。
三、增加產業競爭力:事業單位聘僱具有IPAF國際證照之操作人員,除有助於提升施工效率與安全水準外,更可爭取國際專案合作機會。
四、建立技術合作與在地支援模式:與IPAF合作引進國際訓練制度,強化公共投資效益,落實專業職能技術在地化並接軌國際之目標。
五、推動證照國際化:推動國際化的認證標準和多邊認證協議,透過完成整合的核心課程培訓,獲得多個國際組織的認可資格,以減少重複培訓並提升培訓價值。
六、帶動教育訓練產業發展:檢視現有安全培訓課程的成果,探索更為有效的培訓方法和手段,如模擬訓練、虛擬現實技術等並相互交流,帶動專業教育訓練發展。
資料來源(勞動部):https://bit.ly/3GhtQ0S